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人才是第一資源,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,人才越多越好,本事越大越好。近年來,中國一重黨委加強和改進對人才工作的領導,以空前力度實施人才強企戰略,堅持高位推動,注重改革創新,加大政策支持,實現投入倍增,打出一套整體提高人才工作水平、增強人才活力動力的組合拳,建立了開放包容的人才引進機制,系統完備的人才培養機制,靈活高效的人才激勵機制,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,通過“四個機制”最大限度吸引和激發人才創新創造創業活力。
建立開放包容的人才引進機制,我們不斷擴大市場化選聘比例,堅持“不為我有、但為我用”原則,實施柔性引才措施,積極引進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營銷人才、科技領軍人才、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。建立職業經理人用人制度,針對部分新業務板塊引進職業經理人,加快推進公司多元發展、多極支撐的產業布局;完善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模式,開展與中鋼研、中廣核、清華大學、燕山大學等企業、高校共建產業技術研究創新平臺,推進裝備制造先進技術知識迭代和技術破壁;引進成熟專業技術技能團隊,實現傳統鑄鐵工作輥產品轉型升級,擴大企業盈利增收渠道。
構建系統完備的人才培養機制,把職工教育培訓納入制度化、規范化軌道,強化職業資格培訓、崗位技能培訓等,定期開展煉鋼、鍛造、機械加工、黨務、財務、審計等專業理論和實操培訓。積極與國內名牌高校建立戰略合作關系,加強稀缺專業技術定向委托培養。開展素質提升工程,加大培養力度,積極選調干部參加“一校五院”、清華大學等教育培訓機構學習培訓,提升黨性修養,拓展視野眼界;實施“繼任者計劃”,高度重視年輕干部和人才培養,選派200名左右80后青年骨干人才參加北京科技大學脫產培訓班,強化綜合素質提升。用3-5年時間,在各二、三級單位領導班子中分別配備40歲、35歲左右年輕干部至少2人以上;完善“雙向”掛職培養,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培養鍛煉年輕干部,逐步形成干部在基層成長、干部從基層選拔的良好氛圍,加大對天津、大連、齊齊哈爾等地不同性質單位的交流力度,讓基層員工“有來頭有奔頭有勁頭”。
完善靈活高效的人才激勵機制,計劃用5年時間完成“百名人才工程”,從技術、研發、技能操作崗位培育出具有行業競爭力的10名大國英才、30名首席技術專家,10名大國工匠、50名首席技能大師。不斷健全同勞動力市場基本適應、同企業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掛鉤的工資決定和正常增長機制,并研究建立崗位分紅、股權期權、利潤增量分享等中長期激勵政策。建立“255”干部職工管理激勵體系,以“市場化選聘、契約化管理、差異化薪酬、市場化推出”的用人機制為核心,構建“255”干部職工管理激勵體系,嚴格執行崗位合同和勞動合同,建立營銷、技術、技能、經營管理、黨務五類人才發展通道,堅持薪酬分配向營銷、高科技研發、苦險臟累差、高級管理、高級技能五類人員傾斜;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,針對承擔或獲得國家科技計劃項目、科學技術獎,公司科技計劃項目、科技創新獎的個人和團隊給予重獎,獎金額度上不封頂。針對科技型企業建立項目分紅、股權激勵辦法,并針對成果轉化應用后,給予虛擬股權分紅激勵,不斷釋放科技研發人員創新創業創造動能。
搭建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機制,針對不同營銷、技術、技能、經營管理、黨務崗位,制定人才分類評價指標體系,合理評價不同崗位員工貢獻,形成人人渴望成才、人人努力成才、人人皆可成才、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,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。實行人才分類評價,以專業特性和崗位要求為基礎,健全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體系。根據不同專業、不同崗位、不同層次人才特點和職責,堅持共通性與特殊性、水平業績與發展潛力、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,分類建立健全涵蓋品德、知識、能力、業績和貢獻等要素,科學合理、各有側重的人才評價標準??茖W設置評價標準,堅持憑能力、實績、貢獻評價人才,克服唯學歷、唯資歷、唯關系等傾向,注重考察各類人才的專業性、創新性和履責績效、創新成果、實際貢獻。著力解決評價標準“一刀切”問題,實行差別化評價,鼓勵人才在不同領域、不同崗位作出貢獻、追求卓越。
中國一重官網
微信公眾號